從陽光中獲得的維他命D
維他命D,俗稱「陽光維他命」,因其在促進骨骼健康、幫助吸收鈣質、以及可能防範一系列疾病上的關鍵作用而聲名顯赫。
然而,儘管維他命D如此重要,但過量與缺乏的現象仍屢見不鮮。
在衛服部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中,
在維生素 D 的攝取狀況方面,男女性各年齡層未達 AI 建議量的比例偏高。
4 歲以上族群攝取狀況均不理想,男性以 7-18 歲攝取量最低,僅達 AI 建議量的 44-48%,4-6 歲及 19 歲以上族群略高,亦僅達 AI 建議量的 52-57%;女性則觀察到 4 歲以上族群均偏低,僅達 AI 建議量之 38-49% 。
為什麼維生素D 在台灣的缺乏情況如此普遍?
維生素D的缺乏情況,主要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,以及我們的生活習慣。
坦白說,透過飲食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是很困難的。
常見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有下面這些:
- 油脂多的魚(如鮪魚或鮭魚)
- 魚肝油
- 牛肝
- 蛋黃
- 蘑菇(維生素 D2),尤其是暴露於紫外線的蘑菇2
除了蛋黃外,其他的食物,我們平常吃的機會並不多、取得的成本也相對較高些。
目前關於蛋黃的攝取量跟看法是蠻多元的,多數是建議每天攝取一顆蛋黃,但也有人認為每天吃好幾顆也沒關係。
主要因為攝取食物中的膽固醇,對於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影響不大。
所以,如果你是一個愛吃蛋的人,那麼你的維生素D的攝取量,可能會比較好。
維他命D,儘管被稱作維他命,但在體內的角色更像是賀爾蒙,對各種生理過程都有廣泛影響。
它有兩大主要形式:D2(麥角鈣化醇),我們從植物來源和強化食品中獲得;D3(膽固醇),我們透過攝入動物來源的食物和皮膚暴露於陽光下獲取。
維他命D是骨骼健康的基石,確保能有效吸收骨骼的主要組成元素鈣質。
維他命D不足會導致從飲食中吸收的鈣質不足,使骨頭變得脆弱或畸形。
維他命D預防兒童佝僂病、成年人骨軟化症及骨質疏鬆的歷史聲譽已久^1^。
在衛服部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中,缺乏鈣質也是台灣人的一大問題。
缺乏維生素D:哪些人風險較高?
- 老年人: 隨著年紀增長,皮膚合成維他命D的能力會減弱,再加上往往長時間待在室內。
- 不愛、不常曬太陽的人 缺少陽光就意味著缺乏天然維他命D。
-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像是發炎性腸病的疾病或進行過胃繞道手術的人可能會有維他命D吸收受損的情況。
- 黑人: 較深的膚色會減少皮膚合成維他命D的能力。
但遺憾的是,維生素D不建議使用補充品來補充。
為什麼? 當維生素D補充過量時,過量的維他命D攝入會導致高血鈣症,這是一種血液中鈣含量過高的嚴重狀態,可能導致血管和組織鈣化並損害器官,特別是心臟和腎臟^4^。
2022年: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worsens Alzheimer’s progression: Animal model and human cohort studies(補充維他命D會加重阿茲海默症的進展:動物模型和人類隊列研究)。
論文摘要:「在流行病學上,維他命D缺乏症與阿茲海默症 (AD) 和其他失智症有關,但沒有乾預研究證明存在因果關係。一致地,我們基於人群的縱向研究還表明,每年服用維他命D3 補充劑超過 146 天的無失智症老年人 (n = 14,648) 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是未服用補充劑的老年人的 1.8 倍。在已患有失智症的人 (n = 980) 中,每年服用維他命D3 補充劑超過 146 天的人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補充劑的人的 2.17 倍。總的來說,這些動物模型和人類隊列研究警告AD患者不要長期使用維他命D。」
結論
其實,維生素D的缺乏情況,不只是台灣人的問題,全世界都有。 就算是少了,一般人也不會有什麼大礙,但如果缺乏太嚴重,就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。
對於老年人來說,曬太陽除了可以補充維生素D,也可以調節體內的褪黑激素,讓睡眠品質更好。 人類進化的過程中,已經習慣有太陽在生活中,所以人體很聰明地發展出利用陽光來合成維生素D,也有機制去避免產生過量的維生素D傷害身體。
以維生素D與鈣質的關係來說,如果你缺乏維生素D,那麼你的鈣質吸收率就會下降,這樣就會導致鈣質不足,進而導致骨質疏鬆的問題。
那曬多久的太陽才夠呢?
這個量其實就是生活中有走路、騎車有曬到太陽就夠了,不用刻意去曬太陽。 額外的太陽照射,皮膚也是會有另外的保護機制,防止維生素D過量。
另外就是防曬乳的使用不太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,所以就戶外活動時,記得防曬。
以我個人來說,其實就是把晚上的運動,改到早上。 而給我爸媽的建議則是,早起去散散步、活動一下,養成規律的習慣。
常見問題
維生素D有哪些好處?
維生素D有助於骨骼健康,促進鈣質吸收,維持血液中鈣和磷的適當水平,正常化骨礦化,並可能預防因血鈣低導致的肌肉痙攣。它還有助於預防兒童佝僂病和成人軟骨病,以及與鈣質一起,保護老年人免於骨質疏鬆症。
如果過度補充維生素D會發生什麼?
過度補充維生素D可能導致高鈣血症,引起血管和組織鈣化,可能損害心臟、血管和腎臟。過量攝入也可能與其他健康風險相關,包括閉經後婦女腎結石發生率增加。
你怎麼知道你的身體有高或低的維生素D水平?
透過血液測試測量25(OH)D濃度來確定體內維生素D水平。雖然1,25(OH)2D是生物活性形式,但由於它的半衰期短且變異性大,不用於測試。
什麼原因會導致維生素D缺乏?
維生素D缺乏可能是由於飲食攝入不足、日照不足、腎臟無法將25(OH)D轉化為其活性形式,或者腸道吸收不良所致。具體風險因素包括不補充維生素的純母乳喂養、年齡增長、缺乏日曬、膚色較深、發炎性腸病、肥胖以及胃旁路手術。
你怎麼補充維生素D?
可以通過曬太陽、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和經過紫外線照射的蘑菇,或者服用膳食補充劑來補充維生素D。然而,遵循推薦劑量以避免毒性是重要的。
哪些群體更容易維生素D缺乏?
更容易維生素D缺乏的群體包括純母乳喂養的嬰兒、老年人、很少曬太陽的人、膚色較深的個體、有發炎性腸病的人、肥胖者,以及那些接受過胃旁路手術的人。
參考資料
- ODS. (n.d.). Vitamin D: 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.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VitaminD-HealthProfessional/
- PMC. (2021).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fection and mortality. PubMed Central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8615708/
- ODS. (n.d.). Vitamin D: Fact Sheet for Consumers.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VitaminD-Consumer/
- NCBI Bookshelf. (n.d.). Vitamin D Toxicity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books/NBK557876/
- PubMed. (2021).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. PubMed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6287374/
- PubMed. (2022). Assessment of Vitamin D Levels. PubMed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7004709/
- Barbara B Shih, Mark D Farrar, Marcus S Cooke, Joanne Osman, Abigail K Langton, Richard Kift, Ann R Webb, Jacqueline L Berry, Rachel E B Watson, Andy Vail, Frank R de Gruijl, Lesley E RhodesFractional Sunburn Threshold UVR Doses Generate Equivalent Vitamin D and DNA Damage in Skin Types I-VI but with Epidermal DNA Damage Gradient Correlated to Skin DarknessJ Invest Dermatol.(2018 Oct)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9730334/
- Institute of Medicine (US) Committee to Review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D and Calcium, A Catharine Ross, Christine L Taylor, Ann L Yaktine, Heather B Del Valle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1796828/